您的位置:首页 >音乐 >

北京影视研究基地办研讨会 探讨青年影视人才现状

2020-12-14 22:13:46来源:新浪娱乐

为助力北京影视产业高地建设发展,促进影视学术研究繁荣,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近日举办“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周”活动。本届学术周活动得到北京市社科联、市哲社办、北京市教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活动以推动北京影视产业发展、促进北京影视高地建设为核心任务,聚焦行业热点,凝聚行业力量,发挥基地优势,搭建共赢平台。2020年12月11日下午学术周的最后一场研讨会“青年影视人才现状与电影产业发展”在北京电影学院C楼235会议室召开。

青年影视人才作为中坚力量,承担着提升文化产业格局、传承艺术内核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职责,也肩负着促进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顺利过渡、提升文化“软实力” 竞争地位的历史使命。青年影视人才持续为北京影视产业发展赋能的同时,也必将对北京影视之都或影视高地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市场体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人才的聚集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从市场健康和可持续性看,社会扶持政策支持不可或缺。直面青年影视艺术人才现状与发展日益成为从业者、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等多个群体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也是影视发展研究题中要义。

出席研讨会的有相关领导,也有行业一线专家、研究人员、青年影视人才等,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大唐辉煌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河北电影制片厂靳国栋厂长,北京市怀柔区文旅局副局长、怀柔区文促中心副主任温来生,北京市政协委员、京澳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创会副会长、京澳青年交流协会创会名誉会长官世海,维京文化创始人、澳门艺术联盟会长杜之,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肖旭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民,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马铨,纪录片导演、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赵谦;青年影视人才代表有青年制片人董泽宇、澳门和美国鲲影传媒创始人和摄影总监官宏滔、雅达书院副总裁蒋子杨、纪录片导演李宁朱昱、青年出品人制片人刘锐、勿幕创始人张严西等;研讨会由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昱华主持。王昱华老师并向参会嘉宾简单介绍了前面各场活动主题,建议嘉宾们在主题的延续和结合前提下展开讨论。参会嘉宾从各自业内身份出发结合切身感受,围绕着“青年影视人才现状与电影产业发展”畅谈体会、经验、理解和建议。

河北电影制片厂厂长靳国栋谈到多年以来河北电影制片厂以主旋律电影和电视剧创作为主,出品电视剧在央视和卫视播出20多部。如2016年出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获了中国大满贯的奖,包括“五个一”、“华表”、“金鸡”等等。河北厂对青年影视人才重要扶持项目是成立个人工作室,无条件提供服务,同时帮助进行资源整合,引导但不强制分配任务,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到河北厂各种项目的策划、拍摄、制作当中去。他代表河北电影制片厂非常欢迎在京青年影视人才到河北扎根,共谋事业。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大唐辉煌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结合影视行业资本市场的起伏变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谈到这两年新媒体变化,短视频发展速度很快,分走了长视频的市场份额,可以算一个大账,全国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加一起千亿左右,某短视频平台去年两千多亿收入,今年可能四千亿左右,相当于全中国电视台相加的四倍。他提醒在座年轻人短视频和线上应是青年影视人才当下发展的着力点。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民从大学教育角度发表了对青年影视人才培养的见解,他认为电影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同时坚持培养在市场上、产业上是能打的、真正有竞争力的创造型和制作型人才,以学校“金字奖”等为例强调了实践为主的培养路径。他并谈到了文学系培养人才的五个层次:本科教学、研究生、博士生和进修班以及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都有不同的针对面向。年轻学生应该注重实习、学会坚持坚守。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教师马铨谈到他们在2004年就成立了国内高校里面最早关注网络视频研究的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爱优腾、短视频都是其研究重点。论及网络对中国影视产业重要性的同时,从教师身份出发,马铨老师以联合作业性质的电影《小巷人家》为例,强调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着眼国家的发展,一代代人的培养,一代代人的变化,作为影视行业无论电影还是电视,我们其实担负很重的社会和国家民族的责任,所以培养人才很多时候在是大的时代下、大的环境下做相应的表达调整。比如最近特别注重主流、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包括《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们叫“拼盘式”的主流表达电影,无论是国家还是北京市特别需要青年影视人才致力艺术创新,进行舆论引导宣传。

北京市怀柔区文旅局副局长、怀柔区文促中心副主任温来生介绍了怀柔区为影视行业制定的相关政策,并谈到较与上海、厦门等城市北京的影视政策扶持力度还是很艰难,王辉也谈到影视公司随着政策搬家的现象。温来生最后鼓励电影人时说道:“我虽然不是电影人,但是我是服务电影人的,我特别希望无论是北影还是中传,将来培养年轻人真正能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真真正正在这个行当上钻营,真正能够守正创新,为中国电影事业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创作了一系列主流剧集的编剧肖旭驰对青年人才影视创作之路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影视行业首先是合作性很强的行业,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如果想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要走出象牙塔,影视人才需要坚持二字,一直坚持。

维京文化创始人、澳门艺术联盟会长杜之也就影视产业的议题立足于澳门的本土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杜之认为澳门的历史基本电影工业还是很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市场确实狭小,决定了本地电影工业的不可能。谈及澳门的文化产业扶持特别是对青年人的扶持,他认为资助还是碎片化的,尚未形成链条,所以目前为止澳门影视文化产业还在初期,但也意味着发展空间。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呼吁和推动,逐渐产生和内地对接以及优势互补产业结合的可能。

纪录片导演、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赵谦老师从纪录片创作角度提出观点,认为纪录片这些年发展状况总体上来说是向好趋势,无论商业属性还是创作角度上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近几年网络崛起,逐渐取代电视地位,制作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作品。赵谦提出他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总能够给予更多纪录片的青年爱好者和制作者们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够把更多的关注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上来。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青年教师谢辛老师认为青年影视人才的培养需注重三个“度”:人才培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广度指的是当下媒介融合环境中,人才选拔的广度需对传统选拔思维进行破圈;深度指的是在课程设置、专业布局的过程中,注重交叉性和全流程等新思维的落地;高度指的是将国家顶层设计与具体的影视创作相结合,实现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时代复合型创作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影视人才代表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他们从自己毕业开始一直到现在从事的工作讲起,积极分享成长故事,期待与各位前辈、老师们互相交流学习。青年纪录片导演李宁曾遭遇作品是否去金马奖的被误会被网络暴力的事件,他在讨论中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纪录片拍摄的渊源,2005年开始跟拍鸟巢建设者的纪录片,之后拍过乡村基督教、乡村天主教,中医中药及佛教道教等题材。纪录片导演朱昱提出了一点经验上的建议,她认为青年创作者更多的要从拍自己熟悉的生活开始,做好曲线救国的准备;青年摄影家官宏滔结合成长经历,认为青年影视人才要通过确立独特清晰的核心创作观念成就自我。

雅达书院副总裁蒋子杨从文旅与影视如何结合、勿幕创始人张严西和小鹿学校创始人王子豪从创业经历等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和观点;出品人、青年制片人刘锐觉得短视频对青年影视人才是特别好的机会,谈到某青年导演天天晚上做直播进行融资,通过这个方式吸引了很多散户投资者,也许可以支撑他梦想落地;河北电影制片厂剧本主管、青年影人杜洪玮以自己在河北电影厂设工作室为例,就企事业单位如何为青年影视人才信用赋能谈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尾声,王昱华老师总结道:本场交流也是学术周活动的最后一场,一路下来,感觉电影最核心的还是人,讲故事要讲人的故事要从人性讲起,做电影需要的也是人,但恰恰是电影人、包括我们青年影视人才的生存状态,无论学界还是业界还是官方层面,关注得都相对很少。今天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以此为题,正如学术周副标题的关键词:从北京出发——城市、影像、传播、科技、人,落地到“人”,给予人以关注,以人为本,要把这个题目确定和做下去还需要做大量调研,希望得到我们青年人才的理解支持与共鸣。青年是电影的未来,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未来,是当下的中坚力量,希望学界、业界给予这个选题这个群体以足够的关注研究,建言献策,以推进其在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